close
15年前,2003,《貓》劇(Cats)台灣首演。想不起來為什麼如此瘋狂地想看,大概是沒有智慧型手機年代的學生時間很多,就說要漏夜去排學生場門票。一般場門票對學生來說是天價,眾多場次中有一場設為學生專場,全場單一票價1500元,不選位,依排隊順序來,從前排從中間,往後排往旁邊,不需花時間思考和選位。在現在大安站旁的樓梯上樓,開了幾條LINE,銀貨兩訖,付錢拿票。
 
橘黃的路燈顏色映在講義上,是記憶最深的一幕,當時應該在準備考期末考和準備考研究所吧,帶著考試的講義排著隊,假裝翻著幾頁撫平自己沒臨時抱佛腳的揪結。和室友說分配好,因為她們人多好聊天度過漫漫長夜,我和男友二人排上半夜,她和同學們排下半夜,凌晨兩點交班,早上八點會合。這也是我這輩子唯一漏夜排隊的一次,還有印象到了快開賣前,我和插隊在我後面(其實不關我的事)的人大聲說理(我猜應該有帶火氣吧),詳細內容早己不復記憶了。
 
其實對《貓》劇內容記憶也所剩無幾,只記得〈Memory〉和貓在身邊走來走去,以及街角的藍色燈光。不過這齣劇應該是默默影響我後來走上藝術行政這條路的關鍵吧。
 
不論如何,《貓》劇在台灣的劇場演出,還是很值得一看,理由是:
1.《貓》劇四大音樂劇之一,音樂劇入門款,如果你今年只選擇進劇院一次,那不要錯過《貓》劇。(另三大是悲慘世界、西貢小姐、歌劇魅影)
2. 音樂好聽。超多首耳熟能詳,未曾接觸過音樂劇的人應該也聽過堪稱主題曲的〈Memory〉。
3. 編舞好看。《貓》劇可說是沒有劇情,但每隻貓的生活、習性,用舞蹈肢體分明得一清二楚,用舞蹈就好像可以完全了解這隻貓(怎麼說得好像了解一隻貓很容易似的)。
4. 百老匯下架後,在眾人多年齊呼後,2016年紐約推出復排版,未追到原始版本,新版本韋伯本人說更喜歡(因為刪掉了一首他本人沒那麼滿意的曲子)。
 
28472040_10215775217996958_2675348190755257619_n.jpg
 
雖然腦子有洞,常常想不起什麼回憶,但今天再看《貓》劇的欣賞角度,還是看得出自己在這15年的成長軌跡。大致上可以醬說吧,也許是演出籌劃者的專業訓練,也許是累積了更多看劇的經驗,我似乎在邊欣賞的過程間,腦中默默整理了2018年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版本的心得(不是版本比較,畢竟我也只看了二個版本):
 
1. 在劇場欣賞《貓》劇是很重要的,可以和貓兒們近距離互動,選擇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是值得的,今天會後巧遇2組共5人專程從台北當天來回看劇的同好。《貓》劇完全不適合在體育場館演出,場地過大沒有與貓兒們共構劇場和經驗的感動,更枉論曾經的小巨蛋版為了增加聲勢和控制成本邀請了台灣貓在台下走動(這不只是崇洋魅外的問題)。
 
2. 舞蹈十分值得讚許,貓兒們的細膩動作,舔毛、高傲神情、欲拒還迎的動作等,融入舞蹈中,自然又吸晴。魔術貓的芭蕾舞鞭轉,等我意會過來他在鞭轉時己來不及細數,但至少25轉,真心不騙的推推。
 
3. 珍妮點點的老甘比貓段加入了踢踏舞;若騰塔格搖滾貓加入蘇格蘭風笛;忘了是哪隻貓驚喜地將〈Memory〉以中文唱歌詞一小段,雖然前三秒觀眾們還搞不太清楚,當發現是中文時感到誠意十足地大力鼓掌,之前小巨蛋版本也有中文歌詞設計,但親自在現場聽到還是驚喜。
 
4. 貓裝扮成狗的大戰有點驚奇,主要是頭套和腳套的設計怪異地有點好笑,不過還是一個特點。
 
5. 韋伯的曲子好聽、深植人心,聽現場十分有感。BUT(人生就是有這個BUT),今天第一幕結束的〈Memory〉原以為她是營造氣氛,但這曲結束時整個是悵然,因為感覺似乎嗓還沒開,第二幕的〈Memory〉又太段段分明,刻意地讓我感覺情感凝結。但以上是我個人感受,音樂就是人人都可以說感受,當下最重要,下一場次一定會更好,千萬還是很值得去看聽啊。
 
6. 關於製作的,有樂團半套現場演出,並沒有使用樂池(應該也是收入考量吧),有鍵盤手3人、吉他手1人、貝斯手1人、鼓手1人、簧管2 人,指揮及樂團是在舞台側台,指揮的影像是用monitor投在電視上,電視架在二樓觀眾席前側裙,讓演員們能看到指揮,很少少少數會有音樂本身小小小拖拍,或是演員和音樂小小小不合拍,雖然很很細微,我...就當它是演出者的詮釋好了。
 
7. 這是個自我小筆記,台中大都會歌劇院,25排前沒有屋簷遮蔽,音響效果應該都不錯。不過用PA後差異應該不大,但至少效果比起有些場館好多😍了,國父紀念館、舊中山堂、中壢藝術館根本是杯具。
 

 

28661304_10215775217716951_2440088471504524478_n.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mi Lin 的頭像
    Kimi Lin

    Kimi Lin_旅行。書寫。飲食。文化

    Kimi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