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腳踏不實地時,有一種世界都搖晃感。
據說高中地理必考,就是這座「你怎麼可能不知道」「但自然組的我真的茫然」的世界最高山可適航內陸淡水湖泊-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長型左傾20度,西北到東南最長192km,是沿著中山高剛過大肚溪基隆到彰化的距離,最寬度80km,面積是1/4個台灣。一切數據只說明,看到它時真以為它是海。
先到的的喀喀湖邊的城鎮-普諾Puno,
普諾有著拉丁美州不間斷的音樂和遊行,
海拔3830米的高原城市讓慢動作電影持續在生活中上演,一進hostel中看到櫃枱紅十字型救護鋼瓶上寫著Oxygen,很想直撲上去大喊給我氧氣!!!
旅程來到中點,難得連住二晚,到了需要洗衣的日子了,高原反應令我無法大耗體力手洗,以公斤為單位飯店送洗是唯一選項,隨身行李稱堪稱此時神奇小物。旅館閣樓窗戶望外武器廣場,南美音樂嘉年華般熱鬧不夜城,到了午夜都還唱唱跳跳重低音,第一日還是以臥床抗高山症為主的我,十分哀嚎地數著時間看要到幾點才會宵禁。
在這趟旅行最高級房間好宿一晚,清晨五點再度喘醒,緩慢起身坐在床上大口吸氣,安慰自已練習早起也是新生活運動。
one day tour導遊飯店接人,前往坐車5分鐘即到的碼頭準備遊湖。一步一跳跨越,走到最外側的快艇,
穿上救生衣坐在船艙是給水上警察尊重的必須。
順著Totora禾草蘆葦水道飆奔,經過湖中檢查哨稍稍靠近似乎繳交或說說保護費再行前進。
過去當地烏魯族(Uros)為了躲避印加入侵,以蘆葦編織成島,逃離地飄浮於的的喀喀湖上生活。
以不嚴謹人口普查數字,生活在島上居民約2500人,含浮島和自然島。足球場、教堂、學校...皆於浮島上,社會功能組成似乎完善。我們經過水道時,正好有條動力小船如路邊泊車邊快速順暢一迴圈地將船泊在足球場邊,一跳一蹬準備加入腳下戰場。
我們登上Suma Pacha島,
導遊口沫橫飛拿著圖板上地理課,島主配合口述拿出模型教學浮島形成和生活。湖中有條無法理解如何畫出的紅線,將的的喀喀湖分屬秘魯和玻利維亞,把湖從高空再南北倒置看,形狀如同追兔般的豹,所以Titi、Caca分指兔和豹。
蘆葦島厚2.5米,以一塊塊紮綑牢固蘆葦塊組成,一層層堆疊,以大樹枝或石作錨墜湖底,浮島不至於隨水隨風飄。因為蘆葦泡水會爛,每隔段時間需加鋪新蘆葦。以石墊地,生火燒草做飯,圈水成池養魚。
一戶一家,我們被領到各家參觀,一房比雙人床再寬長一個腳步,牆上掛著傳統服飾,角落放置茶具電視等。
25歲的媽媽和1歲的烏魯族小娃
腳踏不了實地,每踩一步像下陷一點般地柔軟,總覺四周美景在晃。
坐上當地人口中如賓士的豹頭船,以二人力邊搖槳邊唱歌滑行到另一個島,速度慢到會懷疑是否移動,小費當然是觀光地無可避免,只能說體驗體驗也是好。
即使被批評觀光化過於嚴重,但能見到強褓中的小女孩清澈大眼和踏上微晃不止的浮島,還是令人著迷!